孙中山与致公党的渊源
苦难华侨的“洪门大哥”
孙中山自幼熟悉华侨和华侨社会,曾多次赴美国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以取得华侨在经济上对革命的资助。他深深体会到,海外广大华侨特别是众多洪门组织成员中蕴藏着丰富的革命潜力,可以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之一。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如天地会、哥老会、三合会、小刀会等。19世纪中叶,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洪门组织亦多遭镇压,许多洪门革命分子在国内难以立足,纷纷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有的奔向南洋一带,有的去美国、加拿大和美洲其他国家,被拐骗为“契约劳工”,当做“猪仔”被贩卖,多数在美、加修铁路、挖金矿,受尽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为了生存和斗争的需要,他们沿用了国内洪门组织的形式组织起来。
徐福根画
1880年前后,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了名称不一的洪门组织,华侨中十之八九都参加了。它们是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群众团体,通过华人互助互济,团结起来,帮助解决侨胞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20世纪初,洪门会众已有20万人之多。据梁启超所著《新大陆游记》一书中的记述,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较雄厚的。
孙中山于1904年1月赴檀香山。为了发动洪门人士参加革命并把洪门组织改造成为革命力量,那年1月11日,孙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会员名册至今保存在檀香山国安会馆中)。他的加盟使洪门领袖和会众大为振奋,视为洪门的殊荣,除了热烈欢迎外,还授予孙中山“洪棍”的崇高职务(“洪棍”为主管纪律的高级职务),大家热情地尊称他为“洪门大哥”。
司徒美堂(1868-1955)是洪门致公堂中影响很大的领袖人物,后来成为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54年10月所写《国外洪门历史和它的新情况》一文中说:“1904年孙中山第二次赴美,用‘洪门大哥’的身份振刷了洪门,取得美洲20多万洪门兄弟的热烈支持,把洪门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洪门变身致公堂
1914年3月,孙中山到了旧金山,会见了洪门致公堂的领袖黄三德等人。为了改变洪门组织“章程陈旧,组织涣散”的状况,他于当年5月,正式向洪门致公堂提出改革、整顿致公堂的建议,当即被接受。
孙中山受致公堂委托,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新章共80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了组织的名称,一律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置致公堂总堂;规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就意味着洪门致公堂正式走上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道路。新章还在组织领导、组织权限、财务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克服以往“散漫四方”的状况,以达到“联合大群,团结大力”的目的,争取尽可能多的洪门人士和华侨投入革命队伍,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海外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盟会、致公堂合并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联合组织同盟会成立。为了使同盟会与洪门组织在反清革命的共同大目标下更好地团结起来,1911年孙中山亲自提议,全体同盟会会员集体加入致公堂。1911年5月22日,同盟会在《少年中国晨报》上刊出布告,致公堂则在《大同日报》上刊登启事,共同宣布同盟会与致公堂的联合。
图为孙中山密令,密令中的赵西山是同盟会会员、宝鸡的辛亥革命名人。1923年9月4日在广东石龙被孙中山委任为大本营出勤委员,持孙中山密令联络豫直各省同志。这封密令一直藏在赵西山之女赵玉华家存放鞋样的夹子里。1980年,70多岁的赵玉华将其捐献给了凤县文化馆。1981年,地处秦岭深处的凤县遭遇特大水灾,这封密令至今仍留有洪水浸泡的痕迹。
同盟会和致公堂合并后,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洪门筹饷局,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军饷,对外则用“国民救济局”名称。经过努力,仅五个月时间,便筹集资金14.4万多美元,有力支援了国内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前,曾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历次起义中购买枪支弹药、创办报刊等经费,以及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车旅费和生活费,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其成员以及华侨捐赠的。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约20万美元。
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历次都有海外洪门成员回国参加,有的还是起义军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如1895年广州之役、1900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门成员作为基本力量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大部分为洪门志士。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海外洪门组织和广大成员为胜利欢欣鼓舞,立即筹款欢送孙中山从纽约返回祖国,欢呼拥戴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渴望祖国走上由孙中山领导的建设国家的正道。
孙中山亲历、亲见了海外洪门和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可歌可泣的爱国表现,感触至深,由衷赞叹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孕育致公党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后,中华民国的政权仍由北洋军阀把持,奉行独裁卖国的反动政策,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和奴役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善。广大洪门人士和华侨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能代表华侨利益的政党,继续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领导他们自卫、反抗和谋生。1920年,司徒美堂提出了建立华侨政党的主张。
1913年12月孙中山题
1923年10月10日,由旧金山致公总堂发起,在旧金山举行了“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着重讨论成立中国致公党。在会的《缘起》中,对成立中国致公党的宗旨作了说明:“我洪门为复国而起,为保国而存,为富强国而力图进取。肩斯重任,宏济巨难,舍我洪门其谁与归?我洪门人士其奋兴乎。务使这次恳亲大会计划成功,进行顺利,则令中华民国真正共和之实现”。大会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成立了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总会,具体筹划致公堂改组为致公党。
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这实际上就是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改堂为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这是洪门致公堂由会党向现代政党转变的关键一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华侨政党,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崛起。10月10日正是辛亥革命胜利纪念日,选择这一天作为中国致公党的成立之日,本身就有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含义,同时也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广大华侨为之奋斗而取得成功的纪念。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国致公党。
(本文作者系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王宋大、致公党中央原秘书长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