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工作综述
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依托“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的专业优势和服务功能,肩负“为天下父母亲解难、为天下青少年解惑、为党和政府分忧”的时代使命,秉承“开展心灵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医治心灵疾患、矫正人生目标”的工作宗旨,在本党省、市委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行为矫正、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重点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开展了多项高起点、常态化、规模化的公益项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肯定。
工作回顾
自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至今,基地共培训大学生志愿者350余人,面向全省接听青少年和家长的心理热线7200人次,接待个案面询1200案次,开展励志感恩和家庭教育讲座120场,举办公益夏(冬)令营六场,为十所学校和社区提供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各种公益项目直接使得7.2万名未成年人受益。
一、初步形成了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
基地从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的特点出发,围绕“如何摆脱诸多发展瓶颈,建立服务和运作的长效机制”的行业难题,经过了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即“政府扶持、专业支撑、志愿参与、项目运作”。
(一)党派扶持,是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保障
基地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致公党省委、市委和区工委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呈现逐年增多、逐渐常态的有利趋势。社会公益组织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级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切实将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与社会体质改革有机结合,为“扶持”形成合力。相信未来,省市区有关部门进一步从活动场所、服务渠道、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基地长效机制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二)志愿参与,是延续长效机制的根本源泉
基地结合自身实际,在推进志愿服务广泛深入开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发挥纽带作用切实摸清“供”“需”情况。按照“志愿者备菜”、“受助者点菜”、“社会公益组织送菜”和“多方评菜”的制度流程,建立志愿服务供需机制,实现受助者与志愿者在时间、空间和服务内容上的无缝对接,全年共为十所学校、社区和农村提供了常态化的志愿对接服务。
二、系统建立了主题鲜明的服务项目
基地以“日常服务工作”和“专项服务活动”为抓手,实施了十项主题鲜明的品牌服务项目,具体包括电话咨询、个案面询、“亲情中华”李丽公益巡讲湖南行、“快乐送经典·阳光伴我行”公益夏(冬)令营、“呵护成长”大学生帮扶城市少年宫活动等。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更加系统、有效和常态,基地开创“三结合”项目运作模式,有效促进十项服务项目之间环环相扣、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实现了多措并举达到为受助者提供有效服务的目的。
(一)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基地意识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尴尬现象:“问题”孩子的背后大都是“问题”家长。换句话讲,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必须同时解决家长的问题。基地更加注重将辅导孩子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倡导“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的理念,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受助者的提升度达100%,满意度达100%。他们所涉及的问题中,学习困扰占37%、亲子关系占23%、社交障碍占13%、行为障碍占11%、环境适应困难占5%、生涯规划占4%、青春期困扰占3%,其他占4%。全体工作人员依托心理咨询工作,按照网瘾、早恋、厌学等类别,已整理和撰写心理辅导案例50篇,50余万字。
(二)志愿服务和社工服务相结合。
基地致力于二者联动、优势互补,建设成以“社工+志愿者”为主体的执行队伍,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专业化的开展。二者结合的具体做法是:日常服务,由社工指导,志愿者实践;专业服务,由社工实践,志愿者配合;大型服务,由社工组织,志愿者实施。一年来,“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全年投入社工12名,其中专职5名,兼职7名,聘请社工督导3人;投入志愿者120名,均接受了系列的专业培训。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女子学院、长沙民政学院等高校团委纷纷与基地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实践等领域深入合作。此外,湖南师范大学公管院社会学系将与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届时将有大批具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项目服务。
(三)学校项目和社区项目相结合。
在长期的工作中,基地结识了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听他们感叹“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回家成小皇帝,到了社区变成野小子”。基地在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立足学校、社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公益服务项目。此类项目以延伸学校教育为宗旨,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为保障,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深入学校和社区实施的高起点、规模化和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是从服务时间上结合。二是从服务对象上结合。三是从服务内容上结合。
实施的典型学校项目由基地和长沙理工大学物电学院创办,旨在常态化帮扶农民工子女的大型公益项目——“呵护成长”大学生帮扶城市少年宫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期一年,35名大学生志愿者将在专业社工和学校老师的长期指导下,以小古道巷小学的290名农民工子女为主要帮扶对象,围绕12个主题月共开展24场志愿服务活动,每场为期半天。包括:《经典诵读月》、《文明礼仪月》、《心理健康月》、《劳动技能月》、《志愿服务月》等。
实施的典型社区项目有——每年7月,由基地承办,旨在弥补社区贫困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课余学习平台不足的系列公益项目——“快乐诵经典·阳光伴我行”天心区第三期暑期公益夏令营成功举办。本期夏令营,以长沙市湘园社区为主阵地,为期10天,投入专业社工8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5名、“五老”志愿者10名,开设课程40节,直接服务未成年人56名快乐充实过暑假,成功辅导6名孩子戒除网瘾。该夏令营已建立长效机制,每年暑假均会如期举办。
三、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的公益信念
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纷纷莅临调研或给予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基地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公益事业做大做强的信念。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全国妇联副主席赵东华,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盛茂林、张剑飞,致公党湖南省委主委胡旭晟,湖南省侨联主席朱道弘,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湖南省残联理事长肖红林,湖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余跃,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水泉,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湘涛,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致公党长沙市委主委王国海,长沙市民政局局长曹再兴,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郑力虎,长沙市残联理事长熊慈明,长沙市侨联主席翁少兰,长沙市妇联主席谭慧慧,天心区区委书记曾超群及天心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先后莅临视察、接见或作出批示。
未来工作展望
社会各界在给予肯定和支持的同时,对基地的未来发展更加给予厚望。特别是肩负着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和湖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总站的重任,省市区有关部门对基地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今后工作再接再厉、再上台阶,计划重点从三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尽管基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规范、壮大和专业,但是与党委和政府的相关要求以及广大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基地将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社会服务需求为根本,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长期稳定、服务规范的社工和志愿者人才队伍,从而为推进“菜单式”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具体从四个方面,搞好建设。一是深化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二是规范服务记录,强化服务管理。三是完善评价激励,健全激励保障。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研究宣传。
(二)确保常规工作再上新台阶。
基地将紧紧围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行为矫正、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深入开展、精耕细作,强加与有关部门的联动,确保常规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包括:心理咨询服务量比往年增长30%,达到3500余名未成年人。持续开展好“快乐送经典·阳光伴我行”天心区第四期暑期公益夏令营、“呵护成长”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城市少年宫项目、“亲情中华”李丽主题巡讲湖南行活动等十项公益服务项目。计划深入全省特殊青少年群体较为集中的10个以上地州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知识普及活动20场。全年,力争直接服务未成年人达2.5人次。
(三)实现基地的提质升级。
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将在省、市、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建设标准,对其硬件和软件全面提质升级。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的标准化。本着“服务基层,扎根社区”的出发点,把基地和总站整体搬迁至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办公楼,立足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将其三楼整层进行标准化打造,营造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高标准办公阵地。
二是开展品牌项目的常态化。紧紧围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行为矫正、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重点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常态化的专业服务。
三是构建示范辐射的体系化。提质升级后的基地和总站,要利用基础设施好、专业资源多的优势,全面发挥示范辐射带领、服务指导的功能,积极探索运行模式,建立与各地中小学校、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有效衔接,定期巡回支持基层站点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实践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心理健康辅导整体水平。
致公党“精神助学”基地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未来将来在党派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坚强支持下,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深化服务项目、坚定公益信念,力争为推动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行为矫正、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