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公党信息

浅论城市与诗歌

 有人说,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感觉现在的诗歌量少了。其实,现在的诗歌量相当多,只是诗歌目前处于主流文化之外,被边缘化了,相比过去,写诗的人并不少,作品公开见诸于媒体的却比以前少。

  应该说诗歌、小说、散文,这三大文学的形式各有各的优势,只是在一些公众的场合,亮相的机会、出现的频率不等。为什么?有个很简单的例子,一部小说写成以后,可以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走进千家万户,既赚口碑又赚票房。诗歌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都更强调娱乐功能,诗歌则是精神层面比较高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娱乐的距离相对远一点。再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全是小说,都已被搬上银屏或银幕,甚至被反复翻拍,而李白、杜甫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却无法以连续剧或者故事片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诗歌在当前媒体的限制条件下,面临的某一些局限。

  但是,这不是说诗歌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和表现舞台,古往今来,诗歌传播有一种最为有力的传播方式,那就是歌曲。比如《诗经》、宋词等,很多都被改成歌词。就是在当代,很多诗歌一旦被谱写成歌曲,流传起来就相对容易,比如《歌唱祖国》,甚至港台传过来的《我的中国心》,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诗歌”其实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歌”是“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最好、最流行的歌词,往往是具备了很高艺术水准的诗句。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为例,里面就唱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就非常富有诗意。而《橄榄树》等流行歌曲不仅曲调经典,歌词也属一流的诗句。

  当然,在城市文化的演进中,诗歌一下子还难以有准确的定位。但是,我们可以来探讨和研究它应该具有的位置。在当前,诗歌至少有两个高度是不容低估的,而且非常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第一个高度就是语言的高度,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不是政治领袖政治人物创造的,也不是历史学家创造的。一个国家的语言基本上是由诗人创造的。例如,德语就是由歌德创造的,在歌德之前德国也没有自己的语言。德国的学者就曾经讲过,在这一点上,歌德跟俾斯麦具有同样的里程碑意义,都是德国创建的最大功臣。

  中国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等等,他们对中国语言的创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无论是在国内或者国外,我们所能看到诗人的图像和雕像,远多于小说家,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这是因为,相对诗歌而言,小说是后起,所以小说家的图像相当少。“诗”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语言的源泉,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的语言通常都是先由诗歌进行了改革变化以后,散文和小说才跟着变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就是从诗歌开始的,在郭沫若、胡适、徐志摩等的白话诗歌流行以后,才开始出现白话的小说、散文。换句话说,先有诗歌的变化,才有小说和散文的变化。

  诗歌的第二个高度就是精神的高度。别林斯基曾经讲过,“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诗人比他同时代的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更具备时代性,更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想高度。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小说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要通过想象,虚构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形象,并借助这一文学人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理念。而且现在的小说家在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读者,想着哪个情节在什么地方应该打住,改编成电视剧时要考虑什么情节到哪一集应有什么样的发展,以此吸引读者及观众。有的小说家甚至忘记了文学真正的品格,不惜为此媚俗。

  但是诗人不一样,诗人可以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无需“讨好”,他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将其最真实、最准确地表述出来。他在写作的时候,整个状态是上升的、升华的,直到写完以后才放下。所以,从这点上说,如果要寻找当前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还不得不先从这个时代的诗歌中着手。因为它能最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时代。而从小说当中,你要去揣摩,要去研究,所得到的某一些东西还不如诗歌,因为诗歌最为真实。

  那么,现代城市生活究竟需要不需要诗歌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非常快。而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人的情感和欲望集散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合下,诗歌在城市当中产生、出现、传播,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诗歌是宣泄情感的很好途径。在当前,如果要倡导城市文化或者精神,会选用时髦的快餐文化来作为代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很多“快餐文化”的实践者,也承认自己的层次相对较低。和“快餐文化”相比,“诗”是不一样的,它具有较高的精神层面。尽管一些诗人说得很谦虚,称自己是写着玩的,但也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们内心很看重此事,甚至有诗人把写诗视为自己的生命。所以,除非这个城市不希望城市提高自身层次,或者不要城市精神,否则,就必须有诗人和诗歌的存在。

  中国古代,有山水诗、旅游诗、边塞诗、田园诗,但从来没听人提起过城市诗。也就是说,城市诗是一个后起的诗歌现象。这是因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就诗歌创作本身而言,写城市诗与其他诗也是有很大不同的。面对高山大川,诗人很容易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写出美丽、传神的诗篇。然而进入城市,诗人会面临挑战,因为这座城市的诗意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体察到的,需要诗人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挖掘它,用内心去感受,形成共鸣。所以说,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小说等文艺表现形式的发展,却对诗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不过,城市生活中并不乏诗歌的创作素材。关键是要靠诗人去的捕捉。回顾一下国外诗坛,法国的波特莱尔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诗人,他诗中的巴黎堪比雨果小说中的巴黎。而西方很多诗歌流派,如意象派、后现代派、未来派,大多数都是跟城市有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当中孕育出的诗歌流派,没有城市就没有这些诗歌。

  而今,科技成果日新月异,人类文明不断迈向新高度,在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最前卫、最先进的物质文明成就会得到展示,而这些也正是世博会的看点。在欣赏和享受诸多人类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沉迷其中,不能忘记人类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体验、表达和慰藉,电影、戏剧、小说、诗歌,都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在它们中间,诗歌可以说是精神领域中最高层次、相当于哲学层面的东西。

  城市的发展中,必然会存在诗歌发展的空间,无论是从历史看,还是着眼未来,诗歌生存的空间都不小,而且,这一空间的意境很高,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尽管当前中国城市诗歌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时代需要诗歌,城市需要诗歌,每一个市民需要诗歌,相信中国的城市诗歌一定会焕发出无限生命力,一定会让城市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为上海市社科院党员,市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本文为参加“致公说事”聊天后的文字记录稿节选)

创建时间:2021-02-26 14:47
0
收藏